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两千三百九十一章 迫切促和的朱元璋(1 / 31)

喻汝阳领了远火局大使一职,工部配合征调火器匠人,准备再造一个远火局,地址选择在了封存鱼鳞图册、黄册的后湖。至于后湖中的鱼鳞图册、黄册,则搬运至户部新建的混凝土库房里封存。

即便是顾正臣不在了,朱元璋依旧为其保留着掌印的位置,授给喻汝阳的,只是大使。

这些细节并不重要。

重要的是,不少官员开始反对增兵广西。

毕竟没了大量火器供应,急行军赶过去,未必还有多少战力,万一被陈季扩给弄残了,大明岂不是要承受巨大损失……

说这番话的人,多是些没脑子的,朱元璋记下了这些官员的名字,没让这些人留在金陵过年,便将其赶出了金陵。

虽说地方送来了急报,虽说广西还求援了,虽说陈季扩闹腾得满城皆知,但是——官员不能连一点分辨真假的能力都没有,不能缺乏理性的判断力。

你看看李原名、杨靖、蔡源、喻汝阳等人,还有开济、薛祥等人,他们谁说一句话了?

没有吧。

这些人都没吭声,不是因为他们知道内幕,而是因为他们压根就不相信这些事是真的。不说其他,单单说八天动员十万军出征,这事很经不起推敲……

哪怕是官员缺乏对事件的敏感性,没有足够的判断力,相信了地方送来的消息,可在这个节骨眼上也不应该反对增兵广西,因为按照消息来论,放弃了增兵,就等同于放弃了交趾。

朝廷不可能放弃交趾,不可能放弃前期打下来的疆土,只有拎不清楚大局的人才会反对增兵。

而这,才是朱元璋不能接受的。

官员可以后知后觉一些,但你不能愚蠢,不能不顾全大局,更不能因为这里出现了一些变故的出现,就开始忙着反对全局。

远火局的爆炸这事对百姓的影响不小,但总体上没造成太大伤亡,应天府又及时介入,给了重恤,这笔钱足够这些人家安稳过十年日子了,大部分金陵人也只是感叹那些人运气不好,更多的话题,还是集中在了远火局上。

远火局最是惨烈,整个山都炸得不成样子,里面的匠人都没了性命,军士也折损了许多,没一具尸体是完整的,全都是残肢碎体。

多年积累,彻底毁了。

周静波暗中给额尔敦送了一封情报,额尔敦躺在床上都想笑。

传闻,远火局一千余匠人悉数毙命,五百余军士也被炸死,除了少量运输火器、随军前往交趾的远火局匠人之外,远火局已经没了活人。

孟福这一手,实在是太强了。

大明没了远火局,那其火器的供应能力将会极大受限,这也就是说,边镇上的火器用一枚火药弹,那就少一枚,想补充都难。

毕竟地方卫所,压根不具备生产火药弹的能力。

阿尔斯楞、元光、那日松等人都去过钟阜门附近,远远看过狮子山,往日里气派的建筑全没了,灰沉沉一片,死气令人不安,尤其是那破碎的血肉,有些竟然被炸出去一里开外……

从金陵百姓的惶恐,军队的动静,朝廷的反应来看,远火局确实毁了。

这事做不了假。

额尔敦翻来覆去睡不着,嘴角时不时咧开,口水都流了出来。

天亮。

额尔敦正冻得哆嗦小解了,刚从茅厕出来便看到了大使王默带人来了。

王默道:“宫里传了旨意,让你等上朝。”

“哦,可说是有什么事?”

“不知。”

额尔敦、阿尔斯楞只好入宫上殿。

再见朱元璋,竟比往日颓废了许多,老态了许多,就连那腰杆,也不那么硬朗了,似乎遭遇了重大挫折。

这一幕,让额尔敦也不禁有些感叹英雄迟暮,岁月不多。

朱元璋开门见山,声音虽然洪亮,可总没了往日的从容:“和平文书已经拟了出来,朕也用了印信。你们带回去告诉大汗,大明愿睦邻友好,互不侵犯。”

额尔敦接过内侍送来的文书,展开看了看,里面竟不只是汉文,还有蒙文,内容就是“三年和平”盟约,具体到明军不出关五十里,元军不进入明军地界五十里。

李文忠走出,也没了咄咄逼人的态度:“既然要和平,那就希望这份和平一直能延续下去。只要和平持续下去,大明也不是不可以开互市,为草原提供货物供应,此事,后面也可商议。”

额尔敦收起文书,万万没想到明廷竟连互市这种东西都提了出来。

这是一次巨大的退让!

而这个退让的背后,是明廷的虚弱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