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北宋穿越指南 第539节(2 / 3)

朱铭画大饼道:“等先生写成《春秋传》,我定向陛下举荐先生为观文殿大学士。”

“不敢有此殊荣,臣实惶恐。”胡安国面带微笑,显得那么云淡风轻。

北宋皇宫里的大殿,名字暂时都没有改。

观文殿大学士属于加官,荣誉称号而已,宋代一般授予给宰相。

但也有例外,比如徐处仁,就以大名知府的身份,获授观文殿大学士头衔。

此大明非彼大明,一来就给阁臣定下官职品级,不用依靠大学士的名头做事。所以大明新朝的殿阁大学士,跟阁臣宰相有所联系,但两者并未进行绑定。

朱铭反复阅读这篇文章,猛地喊道:“拿彩币来!”

彩币,其原意并非钱币,是皇帝赏赐大臣的财帛统称,它可以是刀剑、骏马和布匹。

但到了大明新朝,它就真的变成钱币。

胡安国捧着刚领到的彩币,忍不住仔细打量起来。

五枚金币,五枚银币,并非传统的外圆内方形制,而是厚厚的圆形钱币。正面为日月图案,背面印着“壹两”字样,侧面还有锯齿防止故意磨损。

朱铭笑着说:“这是新朝的金银币,分为御赐和民用两种。御赐彩币,日月图案有略微不同。一个金银币为法定一两,里面掺了些杂质,免得金银过软易变形。”

胡安国问道:“今后民间也用吗?”

朱铭点头道:“铜钱过于沉重,金银又使用不便,于是铸造这种金银币,用来方便民间大额交易。”

铸造金银币的铸钱监,目前只设立了两所,一在汉中,二在洛阳。

等山东彻底稳定之后,山东也会设一所,因为那里盛产金银。

说是铸币,其实是用水力锻压的。

一枚金银币,金银含量只有85,既能防止钱币变形,也能靠铸币来赚钱。

朱铭说道:“旧宋铸造的金银铜钱,依旧可以使用,但不会再行铸造。官府收到的旧钱,会逐步熔了另铸新钱。”

胡安国连忙说:“统一货币,此亦新王通三统也。”

宋徽宗时期搞出许多大额铜钱、夹锡铜钱,大明新朝是不予认可的。

别说大明朝廷,就连旧宋朝廷自己都不认。明明是朝廷铸造的钱币,收税时官府却不要,因为那玩意儿的实际币值太低了。

不过从北宋中期开始,由于货币需求量剧增,而铜产量又严重不足,导致全国都在闹钱荒。

大明新朝也铜储量不足,所以在收税的时候,允许百姓用大额铜钱折价交税。收上来的老式铜钱,逐步进行熔炼重铸,可以回收许多铸币原料。

具体怎么折价,按当地实际币值计算,这种做法可操作空间极大,肯定有官吏欺上瞒下从中渔利。

但从长远来看,短时间的损失可以接受。

当然,夹锡钱、夹铅钱坚决不收!

胡安国拿着金银币,面带春风回到翰林院,他是第一个获赐新式彩币的人。

只赏赐五两金币、五两银币,这并非朱铭太抠门,反而是古代赏赐的常态。动辄赏赐金银千两,那才属于反常呢。

胡安国离开之后,朱铭再次阅读此文。

他极为喜欢这篇文章,虽然扭曲了《春秋》原义,但经典不就是用来扭曲的吗?

汉武帝当年重用董仲舒,就是为了统一思想,为自己北击草原提供理论依据。

当时用“大复仇”来对外战争,实际上非常牵强,因此还加上一句“天下为一,春秋之义,王者无外”。

王者无外,就是汉武帝时期,对《春秋》大一统、大复仇的新定义。

在这种思想的加持下,估计今后的大明使节,会跑去国外故意挑事儿,为大明扩张提供“大复仇”借口。

第548章 棉花树竟有两三米高?

朱铭刚把胡安国的文章放下,阅读山东发来的新军整编材料,随侍太监李画就站在门口说:“殿下,官家派人召见,说是棉花来了。”

棉花?

朱铭猛地站起,快步往外走去。

李画赶紧跟上,白胜也率两个侍卫跟随。他们以为要坐马车,谁知朱铭骑马就跑,众人在后面一阵狂追。

东京皇宫里也有耕地,历朝历代的皇宫都有,显示天子非常关心农业。

朱国祥正在指挥太监打理庄稼,看到儿子来了,笑着说:“速度很快啊。”

“棉花在哪里?”朱铭问道。

朱国祥指着旁边:“地上放着呢。”

“还有两种?”朱铭立即低头瞧去,却是连棉花带植株都有,其中一种明显类似树枝,“这种就是木棉吗?”

朱国祥摇头:“应该是树棉。”

朱铭有些没听明白:“木棉跟树棉不一样?”

朱国祥说:“我让人翻阅典籍,查了许多古籍资料,木棉在中国的种植历史最久,主要是在海南岛和西南地区。我又问籍贯西南的官员,他们说木棉能长十多二十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