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宴秋理直气壮:“家乡习俗,二十岁了也有红包。”
他道:“府里有不少小厮和小丫鬟,都只有十三四岁,理应给他们包红包嘛。”
他窝道荀淮怀里打趣道:“夫君,你想不想要红包?我给你包一个怎么样?”
荀淮看着火红的封纸,有些愣。
他已经很久没有见过红包了。
父母没出事时,薛清河每年都会给他红包,念着他好好长大。
只是记忆太久远,到现在已经有些模糊,记不真切了。
后来入了宫,这些琐事便交由内务府办理,每年倒也不缺,只是蕴了期许的红包彻底变成了冷冰冰的封纸,索然无味。
再后来,他随先帝上了战场,冬日里想的是兵士们的冬衣和粮草,过年也只是跟大家喝一杯。
军营里都是些五大三粗的汉子,哪能懂十多岁小少年心里的那些弯弯绕绕。
再然后,他就做了摄政王,是王爷,是皇叔,是长辈。
没有人能给他红包了。
看着自己怀里毛茸茸的脑袋,荀淮开了口:“好。”
窗外银杏树下的梅花生出了许多粉色的花骨朵。
梅花快开了。
除夕那天,陈宴秋特意起了个大早,搭着凳子跑到王府门口贴春联。
他穿了一身大红色的圆领袍子,领口处围了一圈白色的绒毛,发丝低低用红色的绸带束在脑后,面色红润,脸颊肉肉的,活脱脱一个富贵人家娇养的小公子。
他带着下人,恰好撞到了去静月湖那天遇见的大娘。
大娘端着蒸笼,见到陈宴秋奇道:“哟,这不是那天来买包子的小公子吗!”
她把陈宴秋当作了王府里的门客,没有多想,只是啧啧赞叹道:“原来是王府里的人,我就说怎么生得这般好看呢!”
陈宴秋从凳子上跳下来:“大娘,过年好呀!”
他年纪本来就不大,眼睛亮亮的,瞧上去乖巧得紧。大娘被他喊得心都化了,抓了两个包子塞到陈宴秋手里:“新年好啊!大娘刚蒸的,趁热吃!”
陈宴秋惊喜地接过:“谢谢大娘!”
“诶,甭客气,常来光顾大娘的生意啊!”
大娘笑着走了。
陈宴秋看着手里两个热腾腾的包子,扭头往屋里跑。
院子里的梅花此时已经开了。
一树一树的红梅盛放着,远远看去就像是在雪里燃烧的火焰。
陈宴秋把梅花枝拨到一边,悄悄跑到窗前,探了个脑袋朝里望。
“夫君!”
荀淮此时正在跟来福一起清点春节给府里下人和军营里兵士的赏银。
由于陈宴秋的坚持,今年的赏银都被封在了红包里,一眼望去红艳艳的一片,倒也喜庆。
听见陈宴秋喊自己,荀淮放下手中的银子答道:“怎么了?春联贴好了?”
陈宴秋“嗯”了一声,揣着两个包子跑进屋,递到荀淮嘴边:“刚才遇见了卖包子的大娘,她给我的,夫君,你吃!”
荀淮休养了一段时间之后,整个人气色好上了不少。陈宴秋看着他咬了一口包子,不自觉地露出点笑来。
“夫君,”他问,“这些红包里面有我的吗?”
无声的笑意在屋里悄悄蔓延,荀淮捏了一把陈宴秋的脸:“放心吧,少不了你的。”
陈宴秋这下高兴了。他又跑出去,穿过雪白的庭院,绕过在院里打打闹闹的孩子,回到屋里。
陈宴秋关上门,确认荀淮暂时不会过来后,鬼鬼祟祟地打开一个匣子,细细打量着。
里头放着一个玉质上乘的白玉冠,只是看上去,雕刻的功夫略显得有些蹩脚。
旁边是两个木雕小人,有鼻子有眼的,眉眼与荀淮和陈宴秋两人足有七八分像。
这些日子,陈宴秋除了陪荀淮看书和恢复外,还找了人教自己雕刻。
他想自己给荀淮做新年礼物。
白玉冠上的花鸟虫鱼费了陈宴秋好大一番功夫,到头来还是有些奇怪。不过木雕他倒是得心应手,颇为满意。
下面还压了一个厚厚的红包,都是陈宴秋自己偷偷攒的银票。
陈宴秋看了看,还是觉得有些不够。
他又掏出一张红纸,细细剪起来。
朱红色的纸张在陈宴秋雪白的指尖里灵活翻飞,像是雪中跳舞的蝶,不一会儿,红纸就露出了个人形。
那人剑眉星目,轮廓分明,与荀淮倒是真的很相似。
我简直是艺术天才。
陈宴秋看了一会儿,满意地把这窗花塞到了鼓鼓的红包里。
合府上下都打打闹闹,很快便到了晚上。
陈宴秋早有打算,让人在院子里的梅树下清点出了一大片空地来。
有了新厨房的王大娘大显身手,让人在院里架起柴火,烧了一大锅汤锅热气腾腾地端过来。
那汤锅是鸳鸯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