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[天幕]皇帝聊天群 第169节(1 / 2)

置办家业何错之有?

直至此刻,他们才知道:

国家的衰亡正是因为儒家的家族观念,正是因为这土地兼并!

………

“原来如此,原来如此!”

青年杜甫望着天幕,激动得不知该作何言语!

先前他得知如今的开元盛世之后,将迎来数百年乱世时,只觉茫然与恐惧。

可看完秦念这毫无文采可言,却是字字切中厉害的《告天下百姓书》后,他不仅明白盛世危机从何而来——

甚至明白史书中那些王朝是因何而亡!

这是圣贤书中所不曾记载的至理!

………

有识之士们在乎的是看到了王朝衰亡的“至理”。

绝大多数百姓看到的却是“会有自己的土地”“会有很多存粮”“你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”。

将不劳作也不抵御外敌的地主迁走后,那些土地会分给他们!

他们什么都不用做,只是别在地主的鼓动下造反就行!

而各朝的“地主”们却是惊恐至极。

“暴秦……这是暴秦、是暴秦!”

这一刻,他们想起了史书上的记载。

作为“地主”,他们有资格获得知识,能够了解历史——

始皇帝嬴政,经常迁移豪富!

【李世民:朕今日始知秦皇民心之由来。】

李世民叹道。

观秦念此言,想必在她治下,土地兼并这一历朝历代的痼疾,在天幕出现之前就已经解决。

作为世家出身,李世民清楚权贵豪富是如何兼并土地。

可此前他不会想要根除这一问题。

因为兼并土地的权贵豪富既是亡国祸根,也是皇权的拥护者。

失去权贵豪富的支持,皇权必然不稳。

民心虽然重要,可若无天幕,民心就极易受到当地豪强蛊惑。

天幕是捷径。

而秦念走的是开民智这条大道。

李世民望向民心榜,如今他居第二。

看似仅次于秦念,但李世民知道这榜首榜二之间,隔着怎样的鸿沟。

他会竭尽所能,缩短其中的差距。

【秦念:你所在的时期,解决土地兼并问题还不难。难的是李太平和李隆基——你们敢对那些已成大患的蚂蝗们动手吗?】

李太平看着心思浮动的禁军,迅速作出决定。

她履薄冰的经验过于丰富,深知“当断不断,必受其乱,断而不断,必有后患”。

【李太平:秦皇言不劳作亦不抵御外敌的地主为蚂蝗,朕亦认为如此。此番全国迁移地主,不会涉及均田农户与勋贵之家。】

第97章

秦念刻意提及“不劳作亦不抵御外敌”, 就是在给同事铺台阶:

虽然系统的“现杀”历历在目,只要理论上说得过去,他们三个的剧本走向就会是顺利处理土地兼并。

但她还是想铺垫得更合理。

责任心与日薪正相关, 甲方给得太多。

李太平的扮演者也迅速接戏:拉拢军队与功勋贵族,先迁移豪富与世家。

——李太平时期是府兵制,将士多来自农户。

——勋贵之家,在唐朝指代的是因功勋获得高官显爵的家族,多为武将出身。

“此番全国迁移地主”,李太平又没说下次不动勋贵之家。

这就叫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。

………

李太平时期。

绝大多数将士都放下心来。

他们知道天意既然禁止谎言,陛下所言必然不会为假。

陛下要惩治的是“不劳作亦不抵御外敌的地主”,不是他们!

——军中将士立下军功获得赏赐后,大多会用这些赏赐购置土地, 但这种购置往往违背唐律。

文臣大多看得出这位新陛下此时放过“勋贵之家”可能是权宜之计。

但有天幕稳定天下民心, 陛下又不动武将的利益, 文臣纵有再多疑虑,此刻也无可奈何。

何况既然是权宜,谁又知道以后如何?

【李隆基(28):附议。】

仅相隔四年,李隆基与姑母面临的处境差不多。

处理办法当然也差不多。

现在李隆基倒是对流放姑母去西域一事再无抵触。

他清楚处理土地兼并问题必然不是朝夕之功。

稍有不慎, 这些“地主”极有可能勾结异族为患。

姑母去镇守西域, 能够减轻边防压力。

【李隆基(56):诸节度使, 即刻入京觐见,商讨迁移豪富入边一事。】

已即位数十年,又是王朝鼎盛之时,李隆基对大唐的掌控力度远超年轻的自己。

十二万禁军为长从宿卫,多为征募而来, 都不会是豪富出身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