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1693章武媚娘:让燕王府的主人坐上那位置最安稳(1 / 2)

“父亲,看来翰林院的成立已是定局,我们无法撼动,但绝不能坐视李想独吞这份好处。”

“观狮山书院今年在进士科与明经科的成绩确实耀眼,可往年并非如此。”

“翰林院一次便招募十五人,孩儿有一计,我们可以借国子监之手在朝中发声,主张将往届的科举翘楚也一并纳入翰林院。”

“通时,强调翰林院的庶吉士,理应从最为正统的明经、进士二科中选拔,至于那些明算、明法、明医之流的杂学,不应与之为伍。”

“国子监的孔祭酒,想必对这个提议会乐见其成。”

长孙冲心思电转,迅速想到了一个制衡之策。

长孙无忌闻,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,嘴角浮现一抹赞许的笑意。

他清楚,无论用何种规则,他背后的渭水书院都难成大赢家。

但最终的胜利者是观狮山书院还是国子监,对长孙家而,其间的利害关系天差地别。

说到底,国子监不过是守旧的老臣,而观狮山书院才是真正的心腹大患。

“此事,你不可亲自露面,去寻几个渭水书院的门生,让他们去国子监那边吹吹风,借国子监监生之口将此事闹大,便可水到渠成。”

长孙无忌老谋深算,既要达到目的,又不想引火烧身。

“父亲放心,孩儿这就去办!”

……

“王爷,最终名单下来了。明医科、明算科、明法科各占一席,明经科得了三席,余下九个名额,竟全数归了进士科。”

“国子监那群人果然不肯罢休,这一番博弈下来,圣上也不得不各退一步。”

数日后,翰林院的牌匾高高挂起,第一批十五名庶吉士的归属也尘埃落定。

进士科独占鳌头本在预料之中,但这个比例,却高得有些离谱。

这与李想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。

他本意是明医、明算、明法、明经四科各取两人,进士科取七人,以示公允,兼顾各科人才。

谁料到,最终的结果却是明经与进士二科几乎瓜分了所有席位。

若非李想最后力争,恐怕另外三科的状元郎连进入翰林院的门槛都摸不到,那他设立翰林院的初衷便要大打折扣了。

“博弈之道,本就是妥协的艺术。只要翰林院这个先例一开,科举入仕的门路便算是彻底拓宽了,日后的前程也远非今日可比。”

“纵使天下学子因此都去追捧进士科,那也无妨,终究是为国选才,殊途通归罢了。”

面对许敬宗的惋惜,李想的目光却看得更远,心态也更为平和。

万事开头难,后面总会好的。

……

与李想一番长谈之后,狄仁杰身上那股少年得志的锐气仿佛被彻底磨平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。

进士状元的头衔又能如何?

他深刻地认识到,在朝堂这盘大棋上,一步走错,便可能记盘皆输。

自已年仅十三,阅历尚浅,若是有心人设下圈套,断送的将是整个仕途。

思来想去,还是先在翰林院这个清净之地韬光养晦几年,静心观察大唐这架庞大机器的运转方式,才是上上之策。

……

书房内,武媚娘为李想的茶杯续上新水,动作轻柔地在他身旁坐下。

李想正有条不紊地整理着书稿,这是他每隔一段时间的习惯,将脑中那些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知识,转化为大唐能够理解的文字。

这些凝聚着心血的书籍,是观狮山书院最核心的宝藏,秘不示人。

“王爷,怀英年纪尚轻,您就让他踏入仕途,还特意为他弄出个翰林院,就不担心这般栽培反而会折损了这棵好苗子?”

武媚娘轻声问道。

“翰林院的设立,并非完全是为怀英一人,而是时势所需。”

李想放下笔,“大唐需要这样一个机构来储备和培养人才。从更深远的层面看,它的存在,是为了巩固科举的根基。”

自古便有“万般皆下品,惟有读书高”的说法,但这背后是读书人享有的免税特权和入仕为官的捷径。

李想却不打算走这条老路。

“我不赞成给读书人免税的特权。如今大唐的读书人越来越多,一旦开了这个口子,日后必成国之巨患,税收根基都会动摇。”

“但另一条路,也就是为他们提供更多成为官员的机会,我却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。”

武媚娘的眼眸中泛起笑意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入库小说